×
中国卫生监督杂志

中国的“幼儿园”从哪来?其实和妇女解放与就

来源: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年09月17日 22:44:34



托儿所的出现是让受过教育、有专长的女性继续职业生涯,教育工作者专心教养儿童。

文/祁颢

大树根,位于古都南京的主城区偏北,毗邻昔日皇家园林玄武湖,六百余岁的明城墙迤逦而过。相传清末时为一里弄,得名于巷口一棵三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。如今作为居民社区,为历史遗迹带来了市井人家烟火气。

鲜为人知的是,这里曾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民办公共托儿所的诞生地。

火灾惨剧震惊世人,妇女协会筹办幼托

1934年9月5日,这本是一个寻常的星期三,上午天气闷热,路人行色匆匆。忽然,阵阵急促的敲锣声打破了短暂的宁静。原来是东关头一处平房里蹿起了火苗!祝融肆虐,砖木结构的民房迅速将四周的茅草棚户也一并引燃。

当赶到的消防警员与附近居民奋力将大火扑灭后,令人无比心碎的一幕呈现在众人面前:被熏黑的残垣断壁里,年幼的姐弟四人紧紧蜷缩在角落,却早已停止了呼吸。原来,他们的父母一早外出营生,只得将无人看管的子女反锁在家,灾难骤然来袭,小孩子们无法及时逃生,最终倒在了浓烟与烈焰的笼罩中。

这起罕见的人间悲剧因为发生在民国首都闹市区,舆论一时哗然。除了呼吁当局继续加强消防警力与安全教育,沉寂多时的有关设立公共幼托机构的讨论,又一次在各大报刊上展开。然而此时,在形式上实现统一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,面临着外敌侵犯、军阀割据的严峻局面,无心且无力从事儿童福利工作。


南京市第一托儿所创办人李峙山女士

于是,全国儿童事务遂由孔祥熙担当会长的中华慈幼协会负责处理。但彼时中华慈幼协会首要任务,是以协会所在地——上海为中心,开展赈济灾童、难童以及救护受虐儿童等。为“双工”家庭提供婴幼儿看护,并不是核心事务。

而在南京街头,一位女士正在为筹划“公共幼托”四方奔走,殚精竭虑。她是李峙山,原名毅韬,1897年出生于河北盐山县一个贫苦农户,家中独女。她18岁时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就读,毕业后任该校附属小学教员。

当时的中国,正处于五四运动的前夜,各种新思想、新文化通过《新青年》《新潮》等杂志在社会上四处传播。发端于清末戊戌变法时的“废缠足、兴女学”,到辛亥革命时女性要求平权的呼声,知识界进步人士正不遗余力向延续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、压迫妇女的各种腐朽思想口诛笔伐。

这一切,让李毅韬大开眼界,备受鼓舞。自己母亲被祖父、父亲欺凌,郁郁而终的惨痛经历,令她坚定了为妇女解放而奋斗的信念。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,她积极投身其中,参加了由邓颖超、刘清扬等女界领袖组织的“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”,多次代表该会公开演讲。为了进一步团结广大爱国青年学生,在周恩来的倡议下,天津学生联合会与女界同志会等进步团体合并为觉悟社。李在社内代号“四十三”,因此改名“施姗”,后改定为“峙山”。

此后,李峙山一边在北平香山慈幼院、达仁女校担任教职,一边参与妇女解放运动。她在天津创办《妇女日报》《女星》杂志,以及女星成年补习学校。她1927年调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,在沪期间与谈社英创办《妇女共鸣》半月刊,后调中央党部民众训练部任干事。

1930年代,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相对低潮的阶段。“五四”一代的女学生们告别了象牙塔,陆续走进了社会与家庭的“围城”。“九·一八”“一·二八”事变发生后,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。而蒋介石、宋美龄发起的“新生活运动”,则以官方话语来规范、管控进入公共领域的女性形象。各地官办妇女会亦鼓吹起“新贤妻良母”“妇女回家”等复古论调。

这种情况下,李峙山决定联合曹孟君(中共地下党员)、谭惕吾、邓季惺等知识界爱国妇女组建南京市妇女文化促进会。宗旨是“研究妇女问题、促进妇女文化、革新妇女生活”。成立伊始,她便呈请“中央党部积极引导妇女参加政治活动”,以回应“妇女回家论”。她同时提出举办“儿童寄托所”与妇女补习学校,期望通过这些工作为广大妇女儿童解决实际问题,推动妇女运动的继续发展。

襁褓事业艰难起步,儿童公育争议四起

创立幼儿托管机构,源自李峙山早年携年幼的女儿辗转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南京多地,一边在职场打拼,一边照顾家庭的艰辛经历。她认为“妇女们背负着重重的主妇与母亲的责任,以致不能自由的踏上妇女运动的途径”。

上一篇:来凯医药卵巢癌1类新药全球注册临床研究 中国首
下一篇: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,合规是其最大护城河

Top